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丑─談霸凌
小丑,這個詞是最近電影界的熱搜關鍵字,除了之前的「牠─第二章」外,另外就是號稱DC最紅反派的個人電影「小丑」。這一部電影除了上映時,因為其黑暗的內容,讓許多影評人覺得它應該被歸類在限制級,而不是輔15外,故事內容所傳達的訊息也相當的豐富多元且別具意義,以下,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,討論一個只要群體存在,就會存在的議題「霸凌」。
「我們都是社會的縮影,也因此我們感同身受的在經歷他的一切」,聽到許多朋友跟個案在講這部電影的心得時,都不約而同的說出了「感同身受」這個詞彙,試想想,在你的人生中,是不是曾經經歷過那段時期,被取笑、排擠、辱罵、不被了解,覺得想要求助,可是卻求助無門的那段歲月。
兒童福利聯盟在最近這幾天公布了一份「2018台灣校園霸凌防制現況調查報告」,內容提到了在現今11-14歲的兒少中,有高達接近7成的比例有曾經或被霸凌、霸凌的經驗。而另外一個特別的統計是,在這些兒少中有高達了接近5成的比例不願意將這些霸凌事件告訴學校和家長,理由是覺得擔心學校和家長沒有能力處理這些事件,甚至可能還會越來越糟。
讓我們回想小丑電影裡的情節,會發現到在他的生活中,充斥著許多的霸凌經驗,從一開始的廣告看板被搶走、惡意的嘲笑、攻擊毆打,甚至是被電視節目主持人取綽號,被朋友欺騙、孤立等等,這些一切的一切,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在面對霸凌時的真實縮影。在面對這些時,我們無從也無力抵抗,只能期待他總有一天會消失。
在2018年台灣比利時曾共同發表一份研究,內容發現到被霸凌者,會模仿攻擊更弱勢的人,以期能夠停止被霸凌,這也就表示,霸凌者本身其實可能最早期他就是個被霸凌的受害者,在一份縱貫性研究中也發現到,被霸凌者在日後可能會造成其在心理發展上的缺陷,例如引發品性疾患、反社會人格等,在美國的校園槍擊案中,有接近半數的槍手在過往都有被霸凌的經驗,這一點在美國知名作家Judi Picoult的一書《事發前的19分鐘》中可以一窺究竟。
那麼,我們該怎麼面對霸凌事件呢?其實在小丑電影中,我們可以發現到當中可能改變的契機,或許來自於他曾經期待有人陪伴。很多人對於電影中的女主角瑪姬到底有沒有跟主角在一起產生疑惑,雖然故事的結尾很明確的說明了沒有,一切都來自於小丑的幻想。但可以知道的,其實對小丑來說,有人陪伴是重要的,當他發現一切都是他的幻想時,世界才開始崩盤。
在很多的研究中,其實發現到協助被霸凌者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,就是「伴」,因為這個陪伴,可以讓被霸凌者發現原來自己不是那麼孤單的一個人,原來自己還是有人喜歡的,如此一來,或許就可以讓他離心中的小丑再遠一點。
所以,在面對孩子或個案的霸凌事件時,你願意當「陪伴的那個人」嗎?
#ipure #fitnessrider #暖心全人諮商中心 #strongbyzumba #zumba #zumbaismylife #讓霸凌遠離我們的孩子 #讓霸凌不再 #陪伴 #成為那個人 #霸凌防治 #小丑 #心理師的觀影日常 #心理師的觀影隨筆 #心理師的運動人生